
眨眼間,正月都快過去了,提起過年的變化,人們無外乎都在感嘆
“如今這年,真是越來越沒年味兒了”
想想20年前,其樂融融、熱鬧非凡,我們才在不經意間發現,幾十年的發展中,石家莊,給我們帶來了很多,也帶走了很多
上個世紀的那些老房子,都在歲月斑駁里被拆了
那些熟悉的街道都變了模樣,區劃名稱也重新調整了
有些東西在時代更迭里弄丟了,
有些事情在兜兜轉轉給忘了,
石家莊,就在這不知不覺中慢慢“消失”了。
所以接下來我想和你聊聊,那個曾經屬于我們的石家莊

消失的區縣
橋東區
橋東區成立于1956年,因地處京廣鐵路以東而得名。2014年9月橋東區撤銷,部分街道劃歸長安區,部分劃歸橋西區。這個面積43.07平方千米的狹長地帶,誕生了曾經石家莊最繁華的中心商業區“南三條”,“南有北義烏,北有南三條”。

藁城市
2014年9月撤銷縣級藁城市,設立石家莊市藁城區。以原藁城市行政區域為藁城區的行政區域,藁城區人民政府駐廉州鎮廉州西路2號。

鹿泉市
2014年9月撤銷縣級鹿泉市,設立石家莊市鹿泉區。以原鹿泉市行政區域為鹿泉區的行政區域。鹿泉區人民政府駐獲鹿鎮鎮寧路6號。

欒城縣
2014年9月撤銷欒城縣,設立石家莊市欒城區。以原欒城縣行政區域為欒城區的行政區域。欒城區人民政府駐欒城鎮裕泰路5號。
雖然橋東區被撤,藁城市、鹿泉市、欒城縣也已被設立為行政區。但不可否認的改變是,歷史在前進,我們也在向前發展。

消失的地標
石家莊郵政大樓
昨天混子刷微博看到一個消息:
石家莊歷史建筑郵政大樓要拆了,這座伴隨了石家莊市民近40載的建筑,即將成為歷史。據說拆除后要建成中央商務區核心歷史文化區!
石家莊車站郵政大樓前身為“石家莊郵件樞紐轉運站”,位于公里街1號,為石家莊郵政歷史較早的綜合性建筑,是石家莊郵政現存的較早的集郵件生產、轉運、封發、營業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建筑。也是最能反映郵政發展變遷的“活化石”,是反映郵政行業歷史特色的“博物館”。該建筑于1980年9月竣工交付使用,占地面積3332.4平方米。

第一工人文化宮
第一工人文化宮,簡稱“一宮”,建于1956年,建筑群包括文化活動樓、電影院、大禮堂、游泳池、旱冰場、籃球場等。整體風格帶有蘇式風格,規模龐大。它承載著這個城市幾代人的集體記憶,當年還擁有石家莊最大的禮堂。如今的一宮,已經改建為人民廣場。

洞天影院
洞天影院于1984年10月1日正式營業,成為省會首個地下影院。這里的觀影環境和放映設備曾是全省一流。內設948個觀影座位,冬暖夏涼,是當年石家莊市民夏日避暑娛樂的不二之選。最輝煌的時候,馮小剛、葛優、陳佩斯、徐帆等大腕明星經常到洞天影院參加各自影片的首映式。

2003年影院關停,
2013年7月正式拆除。
如今的洞天影院成為商業用地。

北道岔立交橋
北道岔立交橋始建于1985年,位于和平路與勝利街交口處。它是石家莊公開招標興建的第一座大型公路立交橋工程,它是石家莊市搬遷史上也是最快完成搬遷的——涉及28個單位和居民的搬遷任務,只用了15天就完成。
2008年10月,歷經23年風雨的北道岔立交橋完成使命,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橫跨京廣鐵路的和平路高架橋。

西郊動物園
在很多莊里長大的80后的相冊里,這里曾是出現頻率最多的“外景地”。門口的石獅子、哪吒噴泉、猴山、激流勇進、瘋狂老鼠……承載了太多80后的美好回憶。2005年6月,隨著新動物園的建成,西郊動物園正式閉門謝客。2007年5月,改建為裕西公園重新開園。

石家莊電視機廠
石家莊電視機廠曾是這座城市的地標級建筑,生產的彩色電視機早在70年代初期就進入了中南海。2005年,石家莊電視機廠宣布破產,環宇牌電視機退出歷史舞臺。但走在裕華路上依然可以看到兩個大大的字——環宇。

天府酒店
在那個沒有肯德基、麥當勞等洋快餐的時代,天府酒店是90年代初石家莊最火的小吃店之一,5-8元吃飽、十幾元吃好。曾經坐落在目前圖書大廈位置。

南銅冶樓牌
鹿泉區南銅冶村牌樓位于村南北主干道北口,1997年建成,水泥和大理石混合結構,中間一個大門,兩側各有一個小門,5個黃色琉璃瓦樓頂次第上升,虎踞龍盤,錯落有致。自2018年4月1日晚十點起,南銅冶的標志性建筑牌樓已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成為歷史了。

消失的街道
五一街
如今福興閣之所在,即為當時的五一街,是石家莊市形成最早的一條街道之一。五一街生來即繁華,在不長的街面上,誕生了數家石家莊第一,第一家照相館、第一家浴池、第一家戲院,還有在石家莊赫赫有名的老字號。形成時名為升平街,日偽時期更名為共榮街,日本投降后更名為三民街,上世紀六十年代更名為五一街。1997年左右完成拆遷,現已無存。

橋東區民進街
1948年3月6日,在這個全國第一個解放的城市,在這條小街上,二十六個居民聚集在一起,每人出資255斤小米,合作一起生產藥棉和紗布。于是誕生了三三脫脂棉工廠。廠名“三三”即為該廠位置在石家莊三區三街之意。這就是四藥的前身。

南大街
從中山路北“品匯時代”東側進去,向北一直到大橋街,5.5米寬,380米長的小巷子就是石家莊歷史上鼎鼎大名的南大街的全部。上世紀六十年代困難時期,南大街一帶曾是自由市場,里面有賣自行車把套、鑰匙扣等小玩意的。這之后它曾寂寥了很長一點時間,一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新華集貿中心逐漸興起,南大街才又成為商賈聚集的繁華商貿中心。

民生路文化長廊
從喧囂的都市高樓大廈中,走進這條古青色的石板路,滿眼民國風情的建筑物承載著石家莊的歷史記憶,F在的民生路文化長廊,更是結合了現代特色的文藝小地。

休門街
休門村就像一個小城,被石家莊這個大城包圍。當時,休門村內的民宅和胡同融合了山西、山東、上海等南北方建筑風格,并且在胡同名字上也是如此,比如弄、里,這些都有南方胡同特點。

永安街
現在的永安街東部一帶舊稱“南花園”,恐怕這個名字對現代人來講是聞所未聞,但在舊時卻相當于北京的天橋,舉凡說書、雜耍、沽衣等樣樣俱全。

電報局街
電報局街27號,是一座歐式風格建筑。它位于電報局街和正義街交叉口,傳說為休門村姓趙的財主所建,曾用作國民黨石門總部。趙家人來往于全國各地,同時將各地的建筑風格帶入了他們的住宅,這才出現了各地風格的融合。

消失的品牌
中華維力飲料
許多石家莊人在上個世紀80年代喝到的第一瓶可樂,肯定不是大名鼎鼎的可口可樂或百事可樂,而是維力飲料。80年代中華維力曾與健力寶齊名,號稱“北有維力,南有健力寶”。1984年,維力在洛杉磯奧運會上受到世界關注,被外媒驚呼為“東方魔水”。

旭日升
1993年始,一個以供銷社為家底、3000萬元投資起家的旭日集團通過短短幾年的發展,做成了一個銷售額高達30億元的飲料巨頭。在2000年有關機構的評估中,旭日升的品牌價值達到160億元。旭日集團無可辯駁地成為了中國最大的茶飲料生產基地。
2002年下半年,旭日升停止鋪貨。曾一度風光無限的“旭日升”,日漸成了人們心中的一道“藍色記憶”。

馬勝利造紙廠
1984年,馬勝利毛遂自薦承包石家莊造紙廠,率先在國有企業打破“鐵飯碗、鐵工資”制度,并推出改革“三十六計”和“七十二變”,使造紙廠迅速扭虧為盈。

大大泡泡糖
這一定是80、90后小時候必不可少的零食,一毛錢一顆,兩顆一起吃就能吹很大的泡泡。小學的時候,要是誰不會吹泡泡肯定被同學笑死。還經常比賽都誰吹的泡泡大,結果被粘得一臉都是泡泡糖。
2007年,大大泡泡糖所在集團被箭牌公司收購,陪伴了一整個童年的大大泡泡糖也就消失了,只能留在童年的記憶里。

消失的味道
灶頭飯
小時候每到做飯時,聽著劈柴聲、炒菜聲,是最幸福的時刻。最喜歡給媽媽打下手,坐在灶門前給母親添柴燒火,然后時不時吞著口水,伺機還偷上幾嘴。

棒冰
小時候,高一聲低一聲的吆喝,常常響起在街頭巷尾,伴隨著木塊敲擊木質冰棒箱子的“啪啪”聲響。

爆米花
“砰”的一聲,小朋友們都會朝著聲響傳來的方向跑去。因為大家都聞見了那新鮮的米香,這肯定是爆米花師傅來了。師傅會挑著擔子,一頭放著葫蘆狀的“炮彈”,另一頭則是火爐與風箱。他可是小時候我最愛的職業啊!

烤紅薯
小時候,坐在灶膛邊取暖時,就會往灶膛里放上幾個紅薯,從灶膛里出來的紅薯雖然外面黑乎乎的一層,但是剝掉外皮后,熱氣騰騰的紅薯真的很好吃。雖然現在外面也有賣烤紅薯,但跟灶膛里煨出來的山芋不能比啊,那熟悉的味道已不在了。

消失的老手藝
彈棉花
小時候家家戶戶要做被褥都會去找彈棉花的工匠,隨著一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一堆棉花被壓成一條整整齊齊的被褥,小時候有新被子蓋也是很幸福的事!

裁縫
我外婆告訴我說,她們那個年代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找裁縫做新衣服,有一件新衣服可以高興一年。到了我媽這代,幾乎家家都有一臺縫紉機,因為當時流行的嫁妝就是縫紉機、自行車、收音機和手表。
到了現在,買衣服越來越方便,甚至都不用出門就可以買衣服,很多門店也會提供改衣服的服務。人們已經不需要找裁縫,這一行也就這樣慢慢沒落,需要做衣服改衣服的人也不多了。

磨刀匠
“磨剪~~刀,菜刀~~~~",長吆喝似乎總會或近或遠的響起。老扛著一條板凳,上面有磨刀石,看他拿著菜刀在磨刀石上嘩嘩嘩的來回磨著,不一會兒菜刀就像新的一樣了,刀被磨的飛快!隨著時代的發展,這個手藝也隨之消失了。

剃頭匠
一個煤爐子燒一鍋開水,一根板凳,剃一個頭兩塊錢,絕不多收,師傅手藝好,平頭剪得那叫一個順,如今已被各種高消費的理發店替代了。

修鞋匠、傘匠、配鎖匠
嘴里噙一兩枚小鞋釘,身邊的收音機咿咿呀呀的響,時不時還跟身邊的人開個小玩笑,曾經方便就能修補的東西,如今可能這種縫鞋的機器好像都很少見了。

修表匠
放大鏡、酒精燈、鑷子,還有靈巧的手是他們的兵器。小作坊里凝固了他們的人生畫卷,見證了時間的游走,有多少懷念和追憶,在以后的日子里只剩下記憶。

補鍋匠
以前誰家的鐵鍋燒穿了,又不舍得丟的話,就拿出來給師傅補一補。很多人家的鍋都是補了再補,一用就是好幾年,F在大家生活條件好了鍋破了就換新的,而補鍋這個手藝就漸漸地消失了。

挽面
有一首俗謎:“四腳相碰,四目相向,一人咬牙根,一人在忍痛!闭f的便是挽面。專為人挽面的阿姆用線將女人額前、鬢角的汗毛拔掉,修出彎彎的月牙眉。

消失的感情
關于這一點
我相信大家最有感觸的就是鄰里感情
小時候沒有那么多的高樓大廈
沒有那么多的豪宅別墅
大家都住在一個小院子里
或者是一條小巷子里
鄰里關系總是那么的和睦
鄰居阿姨和媽媽的關系就像親姐妹
鄰居叔叔和爸爸的關系就像久違的老朋友

他們一起聊天、打牌
一起干活;一起做飯
生活雖然簡單但是充滿樂趣
小時候放學回家
甩下書包就去找鄰居家的孩子玩了
吵個架只要一顆大白兔奶糖就能和好
大家一起玩、一起鬧
狹小的巷子里到處回蕩著我們的笑聲
那時候一大家子都住在一起
爸爸媽媽去上班了
孩子就交給爺爺奶奶帶
不像現在孩子
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不在身邊

關系也不怎么親了
祖孫親情都淡了許多
更不要說鄰里之間的感情了
現在大家都住在一個單元樓里
小區大門進出要刷卡
單元樓樓下進出也要刷卡
對面的那戶人家住著什么樣的人也完全不知道
只有在同時出電梯的時候
才會忽然意識到
哦,這就是我的鄰居啊
正在消失的語言
我想知道看到這篇文章的你,
日常說家鄉話的機會還多嗎?
即使能說一口流利的家鄉話,
但是其中包含的文化底蘊、專屬的詞匯句子,

還知道嗎?
消失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
短短一篇文章根本
裝不下大家滿滿的回憶
如今我們都已長大
石家莊也在逐漸發生變化
在這座城市里
“有的地方,看一眼就少一眼”
一座城市的發展
也意味著許多時代的印記在不斷地消失
或許,未來也許還要迎來更多的告別
但這種“消失”,也意味著一種成長
城市的成長少不了更替迭代

那些“消失”的部分
終有一天,會生長出新的希望!
石家莊,一座正在“消失”的城市
石家莊,一座正在“生長”的城市
時代一直在發展
故事一直在繼續
無論是過去的還是現在的石家莊
在我們的心中都是最好的石家莊
責任編輯:李立
責任編輯:cprp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