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垃圾革命”是中國新城市建設必過一關
(經濟觀察)專家:“垃圾革命”是中國新城市建設必過一關
中新社北京7月2日電 (王慶凱)《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7月1日正式施行。該條例對垃圾分類投放作出強制性規定,號稱史上最嚴“垃圾分類”新規。與此同時,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日前宣布全國46個重點城市都將逐步實施“垃圾分類”。專家認為,以垃圾分類為代表的“垃圾革命”是中國新城市建設必過的一關。
中國生活垃圾年產量超四億噸。從傳統的挖坑填埋,到引進焚燒廠,再到如今推行“垃圾分類”制度,中國的垃圾處理正在負重前行。
日本東京大學教授、云河都市研究院院長周牧之向中新社記者表示,作為垃圾處理的關鍵環節,中國的垃圾分類落后于日本等發達國家。雖然起步晚,但現在“快馬加鞭”追也值得鼓勵。
周牧之認為,垃圾分類考驗著一個城市的綜合治理能力,除了要在前端倡議公眾做好分類,還要在后端有相應的配套系統。中國以前也倡導過垃圾分類,但往往由于后端分類未做好而前功盡棄。做好“垃圾分類”是一個“軟件”和“硬件”相互配合的系統性工程。
上海政法學院教授、上海市社會建設研究會副會長湯嘯天認為,垃圾分類是城市建設長跑的起點,既對城市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在考驗著市民文明習慣的養成。
為了條例順利施行,上海市已改造了1.3萬個分類投放點,完成率75%,更新完善道路廢物箱標識4萬余只,分類收運體系也已基本形成。上海城管執法部門已開展近2萬次垃圾分類執法檢查。
湯嘯天表示,上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硬件建設的能力毋庸置疑。但是,硬件設施的配備和安裝到位,并不能表明硬件建設的過硬,因為硬件設施的功能還需要強有力的管理才能夠完整體現。
為此,相關“軟件”必須跟上,但難點也正在于此。湯嘯天認為,加強生活垃圾分類等生態文明教育必須久久為功。在“軟件”建設中,最根本的在于理念的變化。
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黃融此前表示,未來,上海將營造社會氛圍,促進習慣養成。除了全面普及分類知識,上海將把垃圾分類作為中小學“開學第一課”,垃圾分類知識也將被納入上海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
周牧之表示,日本作為全世界垃圾分類的典范國家,值得中國學習。在“軟件”方面,日本通過帶領幼兒園孩子參觀垃圾處理廠等方法普及國民垃圾分類常識;在“硬件”方面,日本已經形成了完善的前后端垃圾處理能力。
循環型社會是未來新城市建設和持續發展的重要目標,而“垃圾革命”的最高前景就是建設循環型社會。上海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同濟大學特聘教授諸大建認為,要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走循環經濟道路,而走上循環經濟道路,“垃圾革命”是必過的一關。(完)
責任編輯:cprpu